导读 “这些智能车看着个子小小的,却有大用途,可以说是无人驾驶车的雏形……”昨日,在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内,记者看到了几辆个头不大的智能小车,是大学生自主设计的无人驾驶车的雏形。据悉,它们在8月26日结束的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车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这里是摄像头,相当于眼睛的作用。它能拍摄跑道,并且将跑道图像传给CPU大脑;进行数据分析后,控制车的转向和速度等……”昨日上午10点左右,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学生邓文武向记者展示了刚载誉归来的两辆智能车“小红”和“小蓝”。

记者看到,“小红”和“小蓝”每一辆车只有一个鞋盒那么大,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是一个红色一个蓝色;都有四个轮子,上面是电路板、芯片等;在小车的上方,还竖着一个支架,上面是一个摄像头和一个超声波传感器。

邓文武说,由于非常喜欢这些智能车,大家便为它们取了这些萌萌的名字,叫着感觉很亲切。他的团队在这次比赛中参加的是追逐赛,要求两辆智能车在规定的赛道内进行相互追逐超车,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

而就是这两辆不起眼的小车,让重庆大学在全国总决赛476所高校的2700多支队伍中,夺得全国第三名,获特等奖。

比赛中最难的就是,赛道的样子是比赛之前并不知道的,全国比赛的赛道长度是80米。记者通过现场比赛的视频看到,赛道很复杂,不仅有十多个弯道,还有不少十字路口、圆圈道路等。

邓文武继续介绍,在保证这些车的稳定性后,最重要的就是CPU大脑程序的识别,包括对数据的分析、逻辑的运算、算法精准等。

“比赛中,小车开出赛道是常有的事。”邓文武说,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小车不仅不能开出赛道,还要两辆智能车能识别通信:由一个传出信号,另一个接受信号。这样,两辆车才能相互追逐,不会发生擦挂或撞车;并能自动根据赛道进行加速减速、上坡下坡,甚至还可以在路口等待另一辆来超车,智能化程度非常高。

说起这次比赛,参赛选手们觉得:“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

“我们熬夜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干脆就睡在实验室……”邓文武介绍,比赛前后经历了近10个月,他们在对智能车进行测评时,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必须立即进行调试,否则到了第二天,问题将更加复杂。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智能汽车创新实验室指导老师李敏是这次比赛的领队,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两名女性之一。另外一个是学生团队中唯一的女生,今年读大四。

“经常熬夜,对于女生来说,真的太难了。”参赛选手雷兴安告诉记者,今年7月,正是比赛前夕,他跟队友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碌。到了晚上8点,学校教学楼就关了空调,舍不得离开的学生们就在实验室里大汗淋漓地继续调试。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断断续续地熬了8个晚上,“虽然很累,但看着智能车一步步完善,心里也很高兴。”

记者了解到,一台智能车的研发需要经过车模组装、电路板设计、软件调试等许多繁琐的步骤。然而从大一到大三,许多同学都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从之前组装都困难的菜鸟,变成了一个个“技术”型选手。

而重庆大学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重庆大学“智能汽车协会”,当时只有30多人,如今已有260多人了。重庆大学科技处的刘俊表示,创新原本就是一个进阶式的培养方式,从认知到创新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参与协会的大一新生,可以教他们看电路板、焊接电路板等;大二的学生可以开始设计电路、画PCB电路板;大三学生再去参加比赛。

“智能车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希望通过一辆小小的智能车,构建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竞赛,亲自参与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很受用。”刘俊老师说。

原文来自:http://www.cnbeta.com/articles/tech/646955.htm

本文地址:https://www.linuxprobe.com/noone-car-commucate.html编辑:唐资富,审核员:逄增宝

本文原创地址:https://www.linuxprobe.com/noone-car-commucate.html编辑:public,审核员:暂无